本文目錄
審計準則中規定的在審計報告中增加強調事項段的情形有哪些?
增加強調事項段的情形
1.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
當存在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但不影響已發表的審計意見時,注冊會計師應當在審計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對此予以強調。
注冊會計師針對被審計單位持續經營能力增加強調事項段時,應當遵守《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324號――持續經營》的相關要求。該準則第三十一條、第三十二條規定,如果認為被審計單位在編制財務報表時運用持續經營假設是適當的,但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注冊會計師應當考慮:
(1)財務報表是否已充分描述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主要事項或情況,以及管理層針對這些事項或情況提出的應對計劃;
(2)財務報表是否已清楚指明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存在重大不確定性,被審計單位可能無法在正常的經營過程中變現資產、清償債務。
如果財務報表已作出充分披露,注冊會計師應當出具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并在審計意見段之后增加強調事項段,強調可能導致對持續經營能力產生重大疑慮的事項或情況存在重大不確定性的事實,并提醒財務報表使用者注意財務報表附注中對有關事項的披露。
會計的四個基本假設是是什么?
會計主體假設,會計分期假設,貨幣計量假設,持續經營假設。
1、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 會計主體不同于法律主體。一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一個會計主體,但會計主體不一定是法律主體。 會計主體界定了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
2、會計分期,是指將一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期間劃分為若干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會計核算應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 會計期間分為年度和中期。年度和中期均按公歷起訖日期期定。中期是指短于一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
3、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4、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 在持續經營假設下,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持續經營為前提。明確這一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政策和估計方法。 拓展資料: 會計假設即會計基本假設,是指會計人員對會計核算所處的變化不定的環境和某些不確定的因素,根據客觀的、正常的情況或趨勢所做的合乎情理的判斷。會計假設是組織會計核算工作應當明確的前提條件,是建立會計原則的基礎,也是進行會計實務的必要條件,所以又叫會計核算的基本前提。 資料來源:-會計假設
可持續增長率和內含增長率哪個高?
區別如下:
1、計算方式不同。計算可持續增長率時,可以從外部增加債務,但資產負債率不變。計算內含增長率時,不增加外部債務,但資產負債率會有所變化。
2、資本結構不同。可持續增長率的前提是維持目標資本結構即資本結構不變,即在假定不增發新股的情況下,結合企業可實現的利潤留存,按目標資本結構從外部增加債務資金安排,外部債務融資額不一定為0,但資產負債率不變(假設條件之一)。內含增長率是僅依靠利潤留存增加權益資金,同時經營負債會自發地增長,外部融資額(包括股權融資與債務融資都為0),同時利潤留存的增加與經營負債的增加兩者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規律或比例限制,所以資產負債率可能下降、可能提高、可能不變。
3、所提現的增長率不同。可持續增長率是假設企業不增發新股(增發新股并不是一種常態)、并假定維持目前的經營效率與財務政策的前提下,企業未來所能實現的的銷售增長率。內含增長率是僅依靠利潤留存提供權益資金支持所能帶動的銷售增長率。
4、假設條件不同可持續增長率要遵循5個假設條件(即銷售凈利率不變,總資產周轉次數不變,權益乘數不變,利潤留存率不變、不增發新股)。
預算會計的基本前提有哪些?預算會計的主體具體指什么?
預算會計基本前提包括四個方面,分別是會計主體、繼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與幣值不變 。
1.會計主體假設:預算會計主體是指凡是擁有經濟資源,并實行獨立核算的預算組織和單位。
2.繼續經營假設 : 繼續經營假設是假設會計主體(各預算單位)各項業務活動將持續正常地進行下去,暫時不會停止。只有這樣,會計處理才能按照賬面價值合理地進行計算,企業債權債務才能得到合理的清償。
3.會計期間假設 :預算會汁核算也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會計報表。
4.貨幣計量與幣值不變假設 :貨幣計量是會計的基本特征,同樣,預算會計也需要以貨幣計量為前提,以便綜合反映和監督預算單位的預算收支執行情況。同時,還要假設幣值是相對穩定的,以保證會計記錄保持相對穩定.而不是經常調整。
評論